從北京走出的“散文三杰”–找九宮格分享文史–中國作家網

上世紀三十年月,有三位曾在北京肄業,遭到京派文學陶冶,后來又都到山東任教的青年,因文學創風格格附近,被人們稱為抗戰前的“散文三杰”,他們是何其芳、李廣田、吳伯簫。

異曲同工 北京肄業

論年紀,吳伯簫、李廣田均生于1906年,比1912年誕生的何其芳年夜六歲;論籍貫,吳伯簫、李廣田都是山東人,何其芳則是四川人。和阿誰時期的良多青年一樣,他們都向往著通往北京的肄業之路。

何其芳童年時在故鄉私塾發蒙,1929年,17歲的何其芳決議到更遼闊的六合持續肄業,他順江而下,從江之頭的重慶,離開江之尾的上海,考進上海中國公學預科。一年后,他同時考中北京的清華年夜學與北京年夜學,以明天的目光來看,算是“超等學霸”了。顛末一番斟酌,何其芳選擇了清華,1930年,他從上海離開北京,不外由於沒有正式的高中文憑,被清華年夜學除名。無法,1931年,何其芳進進北京年夜學哲學系進修,這一年他19歲。

李廣田誕生在一個不富饒的農家,他可以或許唸書,完整靠本私密空間身的掙扎。1931年他考進北京年夜學外語系,固然比何其芳年長6歲,但二人于同年進進北京年夜學本迷信習。

與何、李兩人比擬,吳伯簫到北京肄業的時光則要早一些。他誕生在一個絕對富饒的家庭,1925年秋,于19歲時考進北京師范年夜學。據吳伯簫自述,他底本想考的也是北京年夜學。差一點,三人就成為了校友。

京派陶冶 創作散文

他們三人固然生長佈景各別,但都酷愛文學,在北京肄業時,配合遭到京派文學的影響,走上了散文創作之路。

何其芳與李廣田在北京的文學創作,是從詩歌開端的。何其芳初中時就癡迷古詩,在江邊的黌舍里,每有感慨,就在一個簿本上寫上一段,最后寫滿了全部簿本。高中時,他開端寫情勢整潔的“豆腐塊”詩,又寫滿了兩三個簿本。在北京的年夜學時期,他開端頒發詩作,也就在此時,他熟悉了同年進學的李廣田。李廣田對詩歌的酷愛不亞于何其芳,他也在中學時開端寫詩,也曾將本身的詩作寫滿了幾個簿本。在北京年夜學,何其芳、李廣田,還有另一位詩人卞之琳,配合出書了《漢園集》。詩集中支出了何其芳的詩歌16首,李廣田的詩歌17首。

年夜約在1933年,也就是進進北年夜的第三年,何其芳開端不知足于詩歌創作,如他本身所說:“年夜學三年級我才忽然發明本身的掉敗,像一道小河道錯了標的目的,不克不及找到年夜海。”作為解救,他開端寫散文,而這種改變,也和李廣田同等學有關。在《我和散文:我是如何寫起散文來的呢》一文中,何其芳說:“另一個同窗也很勤懇,我往找他,他的案上往往翻著尚未讀完的書,或許展著尚未落筆的白稿紙。于是我覺得……應當寧靜地、專心地、漸漸地砥礪出一些大度皿了。于是我開端了不分行的抒寫。”固然沒有點出這個勤懇的同窗的名字,但何其芳的伴侶圈不年夜:“只和三個弄文學的同窗有一點兒往還:卞之琳、李廣田和朱企霞”。由此可以猜測,這小我很能夠是寫散文的李廣田或朱企霞,而非寫詩的卞之琳。

李廣田在寫詩的同時,也停止著散文的創作。1935年3月,在為本身的散文集《畫廊集》所寫的題記中,李廣田說:“這兩年來偶然寫下了幾篇小文章,其實都是弄著好玩的不測收獲。”所謂不測收獲,應當是指寫詩主業之外的結果。倒推兩年,李廣田也是從1933年,與何其芳差未幾同時開端散文創作的。

1926年是吳伯簫離開北師年夜的第二個年初,這年3月18日,北師年夜、北年夜等校的先生與各界群眾一路,向段祺瑞當局游行請愿,抗議外艦對年夜沽口的炮擊,聲討八國的在理通牒。4月,吳伯簫以此事務為題材,寫下散文《凌晨——夜晚》,頒發在《京報》副刊,這是他公然頒發的童貞作。從此一發不成收,他開端了延續平生的散文創作:“以《塾中雜記》為題寫一組約五六篇,以《陌頭家教夜》為題寫一組約四五篇,又一題一文寫十多篇。”出于對文學的愛,1926年春,吳伯簫還曾在校內編纂出書《重生》雜志。

三人的散文創作均起步于上世紀二三十年月風云激蕩的北京,是以也被后來的文學評論家列進“京派散文”。

齊聚山東 結果豐富

1931年9月,北師年夜結業生吳伯簫回到山東,在青島任《平易近國日報》副刊編纂,兼國立青島年夜學教務處事務員。據吳伯簫回想:“編纂兩個半月的報紙副刊,聯絡接觸一些新露頭角的詩人、作家:李廣田、臧克家、李輝英等。”借此機遇,吳伯簫與同為京派作家且為山東老鄉的李廣田,之后又與何其芳,有了更多的聯絡接觸。

固然在地輿上分開了北京,但在文學上,吳伯簫是一直與北京相連的。1933年,他重游北京,寫下了《話故都》:“一別兩易冷暑,百般都似隔世,再來真是萬幸了。”

吳伯簫的散文,如《天冬草》《海》等,也由北京的《水星》頒發。這本雜志由卞之琳等主編,在1934年10月的創刊號上,同時登載了吳伯簫的《天冬草》,李廣田的《種菜將軍》,何其芳的《砌蟲》。何其芳自稱的“有興趣寫散文的出發點”《巖》,則頒發在這本雜志的第二期。

1935年,李廣田從北年夜結業,回到濟南,在省立第一中學任教,他“當真教書,盡力寫作”,1936年出書了《畫廊集》《銀狐集》兩部散文集。此中部門編進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三集。而這部叢刊的第二集,編進了何其芳的散文集《畫夢錄》;第七集,編進了吳伯簫的散文集《軍書》,三人的散文集呈現在統一部叢書中,從正面也闡明他們的創作程度與作風有附近之處。

與李廣田同年結業后,何其芳先是離開天津南開中學,做了一名教員。1936年,共享會議室吳伯簫被錄用為山東省立萊陽簡略單純村落師范黌舍校長。上任后,他開端招兵買馬。第一批約請的,就有本身的文學老友何其芳。

萊陽是山東半島腹地的一個小城,無法與北京、天津、青島如許的年夜城市比擬。不外,出于對吳伯簫的信賴,何其芳仍是離開了萊陽鄉師,擔負國文教員。

在這個闊別喧嘩的遼闊鄉村里,他的心情也開端改變。何其芳轉變了曩昔孤島般的生涯方法,開端走向先生與鄉村青年。那時,老友卞之琳在青島,1937年除夕,何其芳帶了有名的萊陽梨,到青島探望他。卞之琳曾回想:“他就在我阿誰房間里住了幾天。他對我閑談的重要話題,就是他所接觸到的萊陽先生及其家庭使他驚奇不止的貧苦生涯前提。”在這片新年夜陸,何其芳1對1教學將精神更多地用在散個人空間文創作上,結果頗豐。

這三位文學青年,就如許將京派作風與齊魯年夜地的生涯融會起來,創作出了各具特點又有配合意味的散文佳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